「也許解放音樂節不能成為第一個音樂節,但是我們希望成為第一波音樂節,第.一.波!」

林眩姊姊的話還在耳邊,第一屆解放音樂節卻隨著洪流過去了,我的某一個部份跟著留在 4/28 的草坪上。
是啊,很久很久以後,我才瞭解,我們不只是第一波音樂節,我們更是第一波學生自行籌辦的組織。
這種學生自組組織(或者籌辦團隊),相對於社團、系學會、學生會或者營隊,是自發地帶著一定理想色彩組織活動。我們不需要交誼性質的會議、不需要千錘百鍊的團康、不需要一次性的巨大美宣品、不需要整天驗關卡驗關主、更不需要幫學校花錢。我們透過各種管道集結,只為一個目的。對於解放音樂節來說,我們要讓音樂成為載體,讓大家意識到在娛樂的同時,社會上的各個角落還有值得我們注意的聲音。我們想要解放每個人對生活、對生命的冷感。
這樣的組織,解放音樂節在中央大學並不是第一個。ifactory、未央工作室、藍掉的雲,每一個都有聲有色。我想把這樣的現象稱為「解放潮」 -- 這就像大家從大一迷茫到大三大四,一股腦地突然想清楚自己要往哪裡衝撞,於是帶著一群人一同朝自我解放的道路前進。解放音樂節或許不是其中最成功的,但卻是第一波裡,侵略性最大的一個。
解放音樂節絕對不是一片草地幾張棚子一堆錢就堆的出來的,這也是為什麼它具有侵略性。它必須衝撞體制,因為這裡是中央大學,提倡學生軟實力,卻忘記調整學校的軟平台,畢竟滿坑滿谷的公務員和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」的理念深植體制中。(請不要對號入座喔 ^^)學校沒有學生自組組織的對應窗口,但是資源都集中在課外組,所以大家便巴著課外組不放。偏偏面對全校社團,課外組寧願成為學校最保守的單位之一,或者無法評估、或者有失敗的經驗,凡事怕犯錯。面對管理,課外組一點背景知識都沒有,寧願選擇墨守成規,甚至連條文規範都拿不出來。
是,就因為我們是學生,你們更應該給我們犯錯的機會。學校本身就是容錯的學習場所,如果處處限制,怕東怕西怕犯錯,學生學習的權利就在你們莫名的恐懼中善意抹滅了。也許過去有些學長姐留下的黑紀錄難以消除,但你曾經因為吃飯咬破舌頭,就不吃飯了嗎?如果活動不成功,是不是應該檢視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差錯,最好有下一次做修正的機會,不是嗎?
衝撞的過程還遇到很多找不到邏輯的問題,比如說,我們學生無法使用國泰草坪,但是法輪功卻可以在國泰草坪上面使用音響、拍攝廣告。我們無法申請停車證,隨便一個營隊或者研討會都可以拿到超過需要的停車證。我們無法做市集販售,甚至公益義賣也不行,因為這是商業行為,但是校慶園遊會、學生會耶誕旬、宵夜街口的傳情卻不是。太多事情只是課外組的自由心證。
校園的活動空間到底是蓋來給學生合理使用,還是給校方單位方便管理?
其實我們要的根本不多,課外組每個組員都該去台大藝術季、中原藝術節看看,再回來看看中大的軟實力到底有多軟。
解放潮十分可貴,他是夢想具體的實踐,擺脫傳承、擺脫「充實時間表」,可惜,顯然學校「高層」還沒看到,還來不及反應。如果這個第一波無法為接下來的浪潮鋪上道路,如果這個第一波熄滅了,我想,中央大學很難再培養學生任何對學校的認同感,終究淪為跳板大學店。到那時候,就再也別提什麼「培養軟實力」了,口號治校是沒用的,沒看到現在台灣嗎?
留言
張貼留言